【在线•头条】广宁县南街镇,有条“平步青云”之路。

2018-08-14 15:57:05 广宁在线

传说,广宁县南街镇有一条路,历史悠久,且有“平步青云”


青云路记忆

作者:余应鸿

      广宁县南街镇有一条路,历史悠久,且有“平步青云”之意。传说,以前的人要到县政府任职,会在任职的第一天上班时从这条路走过去,一直直路上走,走到县府大门,寓意:平步青云。这条路叫:青云巷。

走过武魁门楼拐个弯就来到了青云路(现叫青云巷),这是南兴街的最后路段。 说起青云路,那不可得了,这确是县城南街的风水宝地。


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天启三年,广宁第十八任知县黄梦瑞,苦于这广宁建县六十年来竟无一人考取功名,他苦思冥想,突然心血来潮在县城西边的都巷坪后山鼓琴岗上建了座文笔塔,以借此塔改变“名谐就绪,惟文运未兴。”之局面。时隔十三年后,仍不见广宁文运昌盛之景象。至崇贞九年,这文笔塔不显灵,被时任知县刘苏拆掉了。至乾隆十八年,时任知县李本洁再建文笔塔,直至广宁开疆建县二百二十年后的乾隆五十年,广宁还是“科甲寥寥”,情急之下,人们再也不去折腾文笔塔了,而是从另一个介面去探寻究竟。大家想到了“欲兴文运首重学宮欲重学宮须启文明之门辟青云之路”(李谒圣《广宁青云路记》)。还有幕僚提出南门口城墙正对着学宮,会影响开通后的青云路的视线,于是乾隆五十八年,将南门口移动到了现在的位置,这样,移南门口,开青云路就成了关乎广宁文运昌盛之重中之重的大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开青云路一事一直拖至嘉庆十六年才正式动工。不过,由于大家意见一致,而且当地人陈昌言首先献出铺地,其他当地乡绅乡民也“或其地  或易其居”,支持开辟青云路,工程进展顺利,于当年十一月便告开通。嘉庆十八年,又在青云路口竖起了高高的花岗岩牌坊,顶端书“青云”二字,器宇轩昂,十分醒目。


移了南门口,开通了青云路,竖起了青云牌坊,果然立竿见影,不到三年,这广宁文运畅通,恩贡、武举、拔贡、学贡等等科举高中者“文武科名联翩接踵”,大家大喜过望。不过,至于这移南门口,开青云路,竖青云牌坊,是否真的那么灵效神奇,还是与当时的广宁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气候有关,这就见仁见智了。这不,满清统治中国后,由于广东人民的反抗,而南明永历王朝定都在与广宁近在咫尺的肇庆,所以直至顺治七年广宁才有第一位清政府任命的县令沈希张到任。后来又是三藩中的杀人魔王平南王尚可喜管治广东。又经历海禁,史载,海禁期间,西江商旅几乎绝迹。清朝前段的几十年,广东可以说是民不聊生。至乾隆初期,广宁全县人口不到一万。后经康乾盛世几十年的沉淀养生积聚后,至嘉庆年间经济、人口呈爆发性发展。嘉庆二十年人口已达十万,县城建设,开青云路两年后开新东街,使南门口形成十字路口,繁荣集市已具雏型。两年后又将青云、接龙二桥由木桥改建为石桥,这些都可以说是造就了广宁文运畅通,“文武科名联翩接踵”的大气候。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青云路也确实是气度不凡,不但润泽当代,而且福荫后人。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青云路就有了第一位本科毕业生,接着下来的便是国家专家库专家,正厅级和正、副科级领导干部、大学教授等也象二百年前一样“联翩接踵”。那个五十年代的本科毕业生,一直从事史学、教学科研,在史学研究上有独特的见解,现年八十多岁的他还以副研究员的身份继续对史学的探究。还有那个国家专家库专家,更是在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成就,成为环境保护领域出类拔萃的高级工程师。如果告诉你,这十数名非等闲之辈都出自这不到五十米的窄窄的寓意平步青云的青云路,你真的不得不折服这风水宝地是      

何等的法力无边了。                                        

碧海桑田,星移斗转。那文革年代,这南兴街及与南兴街连接的古巷古村名都被作“四旧”革命了,换上了富有革命色彩的名号。武魁(红心)、青云路(红光)、乡贤第(团结)、庙背巷(朝阳)、倒装村(前进)、石屋巷(红卫)、新沙寨(新风)、十三行(东风)、三多村(红旗)。

步履蹒跚,从乡贤第到青云路,走完这百年老街。岁月留痕,往事依稀;倘佯这南兴街、乡贤第、庙背巷、中宪第、武魁门楼和青云路,那依稀可辨的锅耳屋、青石板巷道和少数幸存的画栋雕梁,那灰塑,那砖雕,那扣马梁,重檐,寻觅清末民初广宁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划痕,那经历了百年风雨,承载了世世代代父老乡亲悲欢离合的古村古巷,那回不去的悠悠岁月,那不可重来的漫漫往事,俱往矣,今天的南兴街,历史已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青云路

作者:陈兆卓

1955年,我家搬到正对着县政府大门的青云路,住在街尾最后那间屋,虽然几年后搬到机关宿舍大院,但小伙伴都在那里,常常回去玩。

    青云路,清道光县志上有如此记载:


当年气派极大的青云路,是一条宽四、五米,长五六十米的巷子,在民国以前,已经是广宁县城最宽最有气派的街道了。街口矗立着一座很堂皇的石牌坊,牌坊宽有两丈多,两边各有高一米多,长宽一丈多的平台,平台是用青砖砌的,四个角是花岗岩石条,平台上面铺盖石板,再耸立起牌坊。牌坊上刻“青云” 二字。

青云路在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开辟,牌坊建于清嘉庆十八年。牌坊1966年文化大革命被红卫兵拆毁,现在很多人想知道牌坊的样子,也有人想寻找当年的照片或图象,一直没有找到。

这是家就在靠着牌坊的冯肇霖凭记忆画的草图。

                                              青云牌坊的四条柱脚有如下图


牌坊在1966年红卫兵破四旧时拆掉了,我至今不明白当时没有吊机什么的起重设备,究竟是怎么拆的?奇怪的是问过很多很可能参加拆牌坊行动的当年红卫兵师兄,竟然没有一个说自己参与过。

一丈多宽的青云路的石板路面,高出两边地面一尺多。看来原来这里的地势是由路口到路尾是斜着向下而路是平的,我家在街尾,出门口后要走过两米的空地,路面比空地高出两尺,从通往南兴街那条横巷转上青云路处有三级石板阶梯,可见筑路时是花了人力刻意把路面做成水平的。

那时候在青云路见识太多惊奇的东西了,路很宽,现在汤肇强的裱画店只是牌坊的一边的平台。见过镇义务消防队在街上演习,铜做的水笔一米来长,两寸多粗,一头插到水桶一按一按那水可射上蔡家的楼顶。更利害的是消防车,木头车,铁轮子,几条大汉拉推着跑过来,车是个大水柜,中间伸出两边摇把,一边两人一上一下地摇,那水从喷枪直射,顺便冲洗牌坊,演习时还有人不断地往水柜加水。那时还未公私合营,街上各店铺还是私人的,这消防队应该是民间商会组织的。

让我钦佩不已的是过年时,青云路搞起了一队舞狮队,当时我跟往常一样正在肇林的门玩,只见肇林老爸拿着一根长棍带着一队狮舞着过来,停在牌坊下面。肇林老爸象是话事人,威风凛凛地吆喝着指挥,吆喝着把我们挤在路上看热闹的小孩赶开,到了牌坊下面停下来,有人拿来一张长凳,在一边凳头摆了一棵生菜,菜上绑着一封利士。那狮子先在地下舞了一轮,再一下跳上长凳,在窄长的凳上左来右往的舞动,开始鼓声平和,最低时狮头俯到地面。“咚咚呛!咚咚咚呛!”突然鼓声密集而大力激昂,那舞狮头的人被舞狮尾的举起放在肩上,狮头高举作出密集而激烈张牙舞爪的动作。最后,那狮子才把生菜和利士用咀叼走。这叫采凳青。

青采完后,舞狮告一段落,舞狮人从狮头里钻出来,一看,正是肇华的老爸,能在窄小的长凳上还要举着狮头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跳来跳去,如空手,还不飞檐走壁?

《广宁青云路记》上说,自开青云路:不数年间,文武科名联翩接踵已数人焉,视前数十年而一见者相去何如也。这里指的是全县,但住在青云路上的看来也大沾其光数数住这里的我们这代人。

青云路口的大街,右边是广宁最大的药材舖广福堂和广仁堂,广福堂老板的儿子陈骞运,解放初在大学读地质,毕业后曾任苏联专家助手,文革时期被清理回广宁,住在南兴街武魁门楼旁边的一间旧瓦房。回来时行李三担行李,一是书,那套《大英百科全书》令我们大开眼界,一是矿石标本,只有极少的衣物,是一个典型的书呆子。我们常去他处看他的书和矿石标本,某次他指着满屋的木制家具、用具对我们说,将来这些都会被塑料制品所取代而成为塑料世界。当时塑料制品还不多,塑料桶、盆算是高级用品了,我们不信,对他养的小狗说:“将来你也是塑料造的!”来取笑他。可惜他没能活过文革,否则重出定是一个大专家。

牌坊后面只有几户人家。左手第一家,是冯肇霖家。第二家是卖油角的,他每天挽着篮子沿街叫卖,每天早上他家炸油角时的香味,常令我垂涎三尺。第三家就是巷子尽头我家,家门口是一条横巷,通往南兴街。我家斜对门是蔡伯家,蔡家住三层楼房,是青云路最气派的房子。他家三个儿子,取名汉光、汉明、汉正,“光明正大”,蔡家老头想全了。可惜他少生个儿子,最后一个字只好阙如,历来大得人心的光明正大,也只能不了了之。

蔡家汉正,是青云路一带孩子头,我的偶像,我称他“哥仔”,他叫我“肥佬卓”,遇上街上有节目,如东校场的大戏,电影,甚至十字路口的卖药佬他都会带我到看。

蔡家三个儿子后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老大蔡汉光在省城广州读大学,在当年在广宁县是凤毛麟角的。老二汉明我上初中时是南街镇农业中学校长。我偶像老三汉正初中毕业前的一篇文章《一颗红心 两手准备》是当作典范在中小学张贴,连我这个小学四年级学生都看到了。蔡家楼房旁边有一间平房,是蔡伯租给许家住的,大儿子许若生大我三年,二儿子甦生与我中学同班,兄弟俩小学中学都是读书尖子,他们还有一个小儿子叫宁生,看名字应该是在广宁出生的,常常可听到许妈妈用潮汕口音的广宁话喊:“宁声!”我们也跟着叫这小不点做“宁声公”。他们是潮汕人,老爸原县委干部,阳谋中招,不知道配发哪里?大概1965年县里收到开国大将张云逸的亲笔信,要求照顾革命烈士家属,原来许若生爷爷是张云逸、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领导人之一,是红七军政治部主任,后来牺牲了。可能是照顾他们吧,我这才认识了许叔叔,但不久他家迁回潮汕了。

早几年我在网上看到说许若生把他爷爷许进当年用过的一个藤箧献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一查,才知道许进是大人物。百度:许进,曾用名统绪、苏魂,广东潮安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华侨运动领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报刊政治宣传工作者,担任过《右江日报》主编。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团结国民党左派力量和爱国华侨,声讨蒋介石汪精卫叛变行为,8月参加南昌起义。1929年10月,受中共广东省委指派到广西工作,参加百色起义。1930年后,担任红七军前委委员、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等职,随军转战桂黔湘粤赣边,领导政治工作。1931年10月,受错误的肃反扩大化迫害致死。1945年,中央追认为革命烈士。

许家隔壁已是牌坊旁边住的是陈子礼,子礼大我两年,与我姐很好,常来我家玩,我和姐姐吵架时常拿这个说事。小学中学子礼也是著名学兄,恢复高考他考上大学,我听闻时感到是理所当然的事。

牌坊后面的冯肇霖和我一般大,他家门前有一块顶上有盖的空地,我就和在那里他玩下当年小孩最流行的拍公仔纸看公仔书之类的低级游戏,连跳飞机都没有我们的份,那棚子下画有跳飞机的格子,我姐她们大一点的在那里跳飞机时从来不会让我们加入,那时年纪小,没有维权意识,否则我大可怂恿肇霖以业主的身份提出不准我俩加入就不准在这里玩,甚至赶她们走。肇霖妈妈高大慈祥,我叫她大婶,肇霖老爸叫大叔。除了正餐,大婶煮东西都预上我一份;大叔是茶楼的点心师傅,有时带些好吃的更是少不了我。从小时候玩拍公仔纸到大一点做火药枪,再大一点装收音机,肇霖都是我师傅,这家伙极其聪明,特别是动手能力极强。初一那年,一个杂技团来广宁演出,有一个小丑拿着一个曲尺状两头尺把长的东西向着观众席抛出,那东西在众人头上飞了一个圈回到他手中。肇霖问我是什么东西,我记得我们的葵花宝典——六十年代初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的《十万个为什么》里有写到的,叫回力镖,是非洲人的一种狩猎工具,上面还有插图,画着一个黑人躲在大树后用这镖击中一只羊之类的动物,我只告诉他这么多。十几天后,这家伙得意洋洋地拿着一个这样的东西回校,并在操场上表演给我们看:用力一抡,那镖飞出去绕了半个篮球场又回到他手中。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做出来难,熟练使用更难,这家伙不知躲在哪里练习了多久呢?

有一天学校礼堂开着什么演出会,突然从后面某排某地方飞出了这回力镖,在几百人头顶绕了一个圈又回到那伸出来手臂比日光管粗不了多少的手中,镇住了几百同学,也镇住了在场的老师、校长,这么危险的举动连批评都忘记了。

现在肇霖是国家专家库专家,高级工程师。高工就是这样炼成的。

我家后门有个菜园,菜园紧靠冯肇华家,肇华爸妈我跟着他叫阿叔阿婶。第一次去他家印象其深,还见识了很多第一次见到的东西。我自小在的所谓机关干部家庭,家有如水流柴般,单位分给简陋的宿舍,家俱都是公家分发借给最简单的床、桌、凳,要搬家一个小时可收拾完毕。他们有自己的房屋,虽然如他阿公(爷爷)的房间的一面墙壁是用可看得出年代已久缝隙很大的木板做的。有不成套零散的但是自己的家俱,就连进门坐下肇华扮大人状给我斟茶那瓦茶壶有一个竹编的外篮内还有一个棉套用来保温都使我觉得新奇。客厅的柜上摆着几个大瓶子,泡着一些植物的根、茎、叶,我好奇地问是什么时,肇华马上吹嘘起来:那是阿公泡的药酒。这瓶能接筋博骨、这瓶能治跌打刀伤,这瓶能…,就差能起死回生了,还马上带我到后园看种着的爬在篱笆上名叫“飞天擒崂” 的藤生植物,说就是这东西,我奇怪,这有如白蛇娘娘所盗的灵芝草,王母娘娘的蟠桃,怎么不叫孙悟空看守着呢,最起码肇华自己也要拿把菜刀什么的看守着啊。但联想起阿叔舞狮那身手,不禁对这小我两年,矮我半头不知是否身怀绝技的家伙肃然起敬。

这家伙自小聪明极顶,当年中小学从他这一届起,学制向苏联“老大哥”的中小学十年制看齐。不久,中国跟“老大哥”翻了脸,又恢复传统的中小学十二年学制。给我的印象是,上级的任何决定,每一次决定,都是英明的。冯召肇华这家伙,在学制折腾中,每次成绩突出的跳一级,五年间先后跳了两次级,好东西全让他碰上,本来小我三届的差不多追上我了,低我一届,虽是低我一届,但我俩一起温书做功课有不懂的问题和他讨论是一定能搞清楚的。中小学这几年,凡考试,各科成绩从来未见过低于95分。更厉害是恢复高考时他参加高考,数学考了个满分,连附加题都拿满分,搞得省里来人查是否泄题。难怪后来他当了省城某大学数学系主任。

   他老弟六佬振华,大学毕业后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工作,现任基建处处长。

   就连只是在青云路住过几年,还是住路尾的我姐,沾到风水尾也,现在是广州市级集团公司财务总监。

   是风水?还是在这里成长的孩子有勤奋努力的传统作风?

来源: 广宁在线

微信图片_2018052917143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