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闸岗镇紫心番薯,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2018-12-10 09:36:52 怀集人网

在农村,番薯是物质匮乏年代最能刺激人们味蕾的食物。对于城里人来说,番薯就是一道美味的“点心”,特别是紫心番薯,肉质细腻、松软、绵糯、甜香,别具风味。
  或许是对紫心番薯有着特殊的情结,每到寒假,我都会到闸岗镇的姑妈家住上几天。阳光和煦的冬日,表哥表弟总会带着我到田间地头玩耍,烤番薯。垒砌小泥窑,把番薯放进窑里,然后焚烧秸秆,耐心等待几许,那香气四溢的烤番薯便可以“出窑”,然后剥掉烤焦的皮,狼吞虎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现在食物的种类琳琅满目,款式也越来越多,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食欲需求。虽然如是,番薯的味道除了勾起不少乡下人儿时的记忆之外,如今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依然是颇受青睐的杂粮之一。人们对番薯的喜爱,除了忆苦思甜之外,更多的是因为那香甜的味道,入口即溶的感觉,最让人欲罢不能。难怪有人赋诗曰:“旧年果腹不愿谈,今日倒成席上餐。人情颠倒他不颠,自有真情在心间。羞为王侯桌上宴,乐充粗粮济民难。若是身价早些贵,今生不怨埋沙碱。”
  在城里生活多年,每逢谈起番薯,抑或看到有人吃番薯,特别是紫心番薯,总会让我“垂涎三尺”,同时也勾起儿时的记忆。
  记得儿时,每当放学回家放下书包,第一时间冲进厨房,揭开锅盖,等待我的一定是那熟悉的食物——香味飘溢的紫心番薯。紫心番薯的味道与众不同,所以我特别钟情于紫心番薯。那时候,邻居的孩子特别羡慕我,因为每年番薯出产的季节,远嫁数十里之外的姑妈都会挑着满满一担紫心番薯送来我家。姑妈总会说:“你家姊妹众多,粮食不够,就用这些‘粗粮’充饥吧。”
  那些年,勤劳的妈妈总是种很多的黄心和白心番薯,用来晒番薯干,用缸瓦坛罐存放起来,直到“三荒四月”时给我们当零食吃。而远在闸岗镇的姑妈送过来的紫心番薯,要么鲜煮,要么放进饭锅里与大米一起煮,那香喷喷的味道至今仍记忆犹新,最是叫我难忘。因为闸岗镇以丘陵山地为主,四面山丘(面包小山)环抱,中间是一个狭长的盆地,地形酷似拨开后一瓣花生壳。这里是砂质壤土,所以非常适合紫心番薯的生长。而我的家乡处于山区地带,由于土壤等条件不太适合种植紫心番薯,紫心番薯也就成了我们的珍稀食物了。

又是一年挖番薯的季节,我和友人走进紫心番薯出产地——怀集县闸岗镇。走到一片番薯地,只见数十个身影在忙碌着,有的拿镰刀割番薯的藤蔓叶子,有的拿着锄头挖着番薯,随着大妈们的锄头一起一落,一串串紫红色的番薯沾满泥巴从地下扒了出来。不一会儿,又大又圆、胖乎乎的紫心番薯被装进箩筐里。

“单是我们共和村今年以‘党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了150亩紫心番薯,效益喜人,产业发展前景值得期待,参与其中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指日可待。”闸岗镇共和村支书李海雁介绍说。

闸岗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种植出来的紫心番薯,除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防便秘等作用外,更富含硒、铁元素和紫青素、胡萝卜素。据说,硒和铁是人体抗疲劳、抗衰老、补血的必要元素,特别是硒被称为“抗癌大王”。长期食用紫心番薯还可以降血压、减少肠癌的发生。

紫心番薯在闸岗镇种植历史悠久。在三多村关于紫心番薯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清朝康熙年间,紫心番薯已经成为村民习武增强气力的必备食物。据说,自古以来三多村的村民就有习武、舞狮子的传统,罗斗寨和邓屋寨共同建有“陈邓武英馆”,狮子队和习武的学生经常集中武馆练习,强身健体,切磋技艺。每逢节庆诞期,应邀前往表演助兴,狮子队精湛的武艺深受四乡八邻观众赞赏。《怀集县志》有载,康熙十八年(1679年),罗斗寨的陈纶考取武举人,被授予“武魁”牌匾。由此,三多村民习武的热情更加高涨。有村民透露三多村武艺超凡的武生层出不穷的原因就是有赖于这里盛产“健脾胃、养气血”的紫心番薯。总有村民自豪地说:“吃了紫心番薯,够气够力!”


康熙戊子年(1708年),三多村邓屋寨的邓氏后裔(名字不详)考取文举人,被授予“文魁”牌匾(如今仍悬挂在三多村邓氏祠堂门楼)。有村民传说,邓举人常常为本村的舞狮队写对联(外出舞狮子以舞狮队的名义赠送给主人家的对联),他总喜欢一手拿毛笔,一手拿着紫心番薯,边吃边写字。有人好奇地问邓举人:“你干嘛总是在写字的时候吃番薯呀?”他给出的答案便是,吃紫心番薯时才会写出铁画银勾、力透纸背的字,这样写成的对联送给别人,才能彰显三多村“文武双全”的优良传统。

紫心番薯,曾是让闸岗镇三多村“文武双全”名声在外的“功勋”食物,是我儿时情有独钟的杂粮,也是时下餐桌上美味的“点心”,如今更成了闸岗镇大规模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助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宝物”。紫心番薯,无疑是闸岗镇历久常新的名片。


来源:怀集人网

blob.png